2018年,深圳宝安的一个虐童视频,在网上引起了热议。
视频中,一个身穿校服的女孩正在写作业,母亲站在其身后,不知道为什么,母亲突然暴打女孩,把她从凳子上重重地摔倒在地。

父亲下班回到家,还没脱掉身上的工作服,就抡起扫把开始“教育”女儿,小女孩因为害怕,站在原地一动不动。

最早发布该视频的网友,曾主动联系过女孩的父亲,但得到的回复却是“关你屁事”。女孩的父亲和母亲认为,父母打自己家孩子,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轮不到外人来管。
该事件的后续,是警方已经介入,社区妇联向法院申请了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在控制欲父母的心里,没有沟通这种概念,他们从来不认为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,仅仅把孩子当作了自己的附属品。孩子所做的一切,必须按期按照自己设置的方向走,不接受质疑,不允许反驳,把孩子当作了家庭的“私有财产”。
心理学家认为,这是父母对孩子的“情感勒索”!

控制孩子的人生,必须要求他们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。在我们身边,有很多这样的父母,他们根本想不到,孩子会活得比自己更久,他们的人生经验,根本不足以让孩子面对未来的社会,甚至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隐患。
父母口中最可怕的一句话是:“小孩子懂什么?再不听话,直接打一顿就好了!”
全国妇联2013年调查显示:10~17岁青少年,被父母家暴的比例是43%。而中国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,曾对2008~2013年期间,媒体所报道的697例未成年人,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进行统计分析。其中,84.79%是父母施暴,亲生父母施暴占74.75%。
前几天,我问同事,快母亲节了,准备给妈妈买点什么?她说,自己去年辛苦攒了一万块钱,母亲节那天回家给了妈妈,她妈却嫌一万块钱太少。她妈说,你一个月赚七八千,应该把所有积蓄都交给妈妈保管,否则就是不孝。

在那些控制欲强烈的父母眼中,一旦不按照他们的意志做事,就会被安上不孝的罪名。
这些人终其一生,都在和原生家庭的控制欲博弈。要么冒着不孝的罪名,违抗父母的意愿去生活;要么变成了一个无法主导自己人生的宝妈男、宝妈女。
还记得电视剧《奋斗》中,饰演华子的演员吗?他的真名叫朱雨辰,39岁了还未成家。他说,不是他自己不想成家,而是没有人想嫁给他,因为他的妈妈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,甚至干预他的每一段感情。
比如,妈妈每天早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汁,一坚持就是十年;无论儿子去哪里拍戏,妈妈总会带着电磁炉跟着,别的演员跟剧组吃饭,他必须吃母亲亲手做的饭;她监控儿子的每一篇微博,还会大段抄写在本子上,儿子不发微博,她就会催促。
这种母子相处模式,是非常可怕的,这不是简单的溺爱和付出,而是严重的心理疾病。

《情感勒索》一书中写道:“情感了所致,会利用恐惧感、责任感、罪恶感,控制着你,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。”
“情感勒索”是控制行为中,一种最有力的形式!
这种“勒索”会让孩子倍感威胁,每一次反抗都会被罪恶感和自责,压得喘不过气,很难坚持下去,直到陷入被控制的深渊,不再想出来。
在这种情况下,养出来的孩子大概有两种:
第一种就是“逆来顺受”,父母和子女过度纠缠,子女自主性无法发展,习得性无助较多,未来会成为别人说啥就是啥,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创造力的木偶人。
第二种就是“阳奉阴违”,子女发展出来了自我,和父母的观点背道而驰,擅长说谎,和父母关系表面上看着还行,实际上并不好,子女结婚后不愿意跟父母有过多联系。
从大概率上来讲,这类孩子容易发展为顺从、懦弱、缺乏自信、孤独、压抑、自卑,遇事唯唯诺诺,缺乏独立能力的人。会认同父母的评价,屈从于控制,一直以一个孩子的姿态而存活,若稍有想长大的医院,内疚指责、各种道德压力就会接踵而至。

他们没办法变得更好,无法真正长大,与父母“彻底”分离。在人际关系上,这类孩子始终会处于被领导的地位,因为他们没有竞争意识,不会自主思考和独立做事。这类孩子也容易形成没有安全感、过分顺从已经攻击性强等问题。
同时,也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高压控制下,越发的叛逆,没有判断的反抗父母,只要是父母的要求一概否定,不管是不是有利于自己的,最终造成遗憾。
关注“欣妈育儿经”,有任何母婴育儿方面的问题,都可以发私信给我。